|MY創意研究報告|2022.06金門蜈蚣座V.S.台灣蜈蚣陣

歡迎公開取用內容,本研究已公開發表,引用時請註明出處避免著作權法律問題。

蜈蚣座也稱陣、棚、坪、閣源自于藝閣但獨立於藝閣之外,金門蜈蚣座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1929年的金門珠山顯影月刊,但其與台灣蜈蚣陣有著形式與格制的不同點,本研究主要係2018年末,針對台灣幾種蜈蚣陣形式進行初探。若有未臻之處還請不吝留言指正。

壹、源於藝閣而別樹一幟

    藝閣有『裝臺閣』與『蜈蚣閣』兩種;然蜈蚣閣屬於大型藝閣,早獨立於藝閣之外(黃玲玉,2000,P390)。也稱「蜈蚣坪」、「蜈蚣棚」。然這樣的形式。在金門則被稱為蜈蚣座。甚至。不同地區有時會在其首尾之處裝上蜈蚣頭尾、龍頭尾、鳳頭尾與混搭的龍頭鳳尾。因又被稱為龍閣、鳳閣或龍鳳閣(陳瑜詩,出版書名與年代未標明因此將文檔來源列入參考文獻,P18)。更有研究稱為蜈蚣藝(許淑惠,2009,Piii)。

貳、蜈蚣座格制

    清同治年間李禧《紫燕金魚室筆記》文中對蜈蚣閣的敘述:「......太平媽 宮迎天妃香踵事增華盛極一時,粉閣彩閣外,別有蜈蚣棚數架。蜈蚣棚者,搭木 條如橋狀,木條相接處鑿圓孔,中貫以軸,木條能轉折自如,軸長數尺,以壯夫 撐于肩上,棚長一二丈不等,上以童男女扮故事,龍頭鳳尾,遊行道上,活動如 蜈蚣,故俗以是名之。」
    一般蜈蚣座(陣)節數以12的倍數為單位,其中以108節(216人)為至極之天數,因為蜈蚣閣組織龐大的緣故,是以只有在媽祖、城隍與王爺生等大型廟會祭典中才能容納。如台灣西南沿海著名的「五大香」,就都擁有蜈蚣閣的繞境巡行,而其節數泰半為三十 六、六十四、七十二與一○八等數目組成,或與「三十六天罡、七十二地煞」 的民間信仰有關(蔡欣欣,2006,P203)。與劉敬(1921,卷十三)於金門縣誌-雜俗篇,提及『每年春季迎天后曰進香,多歲始舉行,夏仲迎城隍曰出巡,閒五歲一舉,先期鳴金鼓喧,繞內至日窮,華極侈,關遊鄉邨,粧飾人物執事,旌旆飛揚,音樂間作,人家置几櫝焚香楮甚』相呼應。



參、台、金蜈蚣陣(座)大不同;蜈蚣陣V.S蜈蚣座

    台灣大多以稱蜈蚣陣為主,部分信仰有圈廟和開光儀式並帶有神明信物,與「沒有宗教儀式」的『座』有明顯區隔;每地的蜈蚣頭尾也有裝飾上與動力上的區別(詳見下方表格)。本研究結果顯示,截至2017年11月台灣僅存2座以人力作為動力的裝置,其餘皆已變更為機械人力推動。且佳里金唐殿和公塭仔萬安宮與溪埔寮安溪宮在出陣前有道教儀式。各地蜈蚣裝扮也不同,有蜈蚣頭尾、龍頭尾、鳳頭尾甚至混搭的龍頭鳳尾。但唯有金門蜈蚣座沒有神明與印信在坐(陣頭)上。
    金門蜈蚣座經本研究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係在民國十八年(西元 1929 年)《顯影月刊》第 二卷迎城隍特刊篇,當時即使用『蜈蚣座』作為字意 ;研究並以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的舊版報紙搜尋,該網舊版報紙收錄了民報、正氣中華報、外交部周報、工人報、台東新報、大華新聞、更生報、攝影新聞等歷史史料刊物, 查詢結果發現蜈蚣座僅四篇文章,皆出現在正氣中華報內,顯示『蜈蚣座』為金門專用語的可能性大為增加


肆、金門蜈蚣座曾消失的12年與復甦

石兆瑉(2017)研究發現,人力蜈蚣座曾消失12年或更久,並於 2008 年復出,若無 2008 年的復 出,則蜈蚣座將不知將繼續於里辦公室的儲藏室中沈靜多少年。人力的配置,在呂基正與楊智榮的統籌之下逐年提升,由最初 2008 年復出當 時的 152 人提升至 2010 年的 800 人,作為基礎進而方能達成挑戰金氏世界紀錄。與台灣人力變為機械化相同,皆為台灣農業社會進入金代社會的人口勞動力轉移而形成斷層。

其中比較有趣的是,金門蜈蚣座於隔年在南洋的金門會館被打破,顯示海上絲路不止是貿易的傳遞,也是文化的轉移,這條路線剛好符合金門的落番文化,這部份能更近一步再行研究。

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